精明省錢族-逐漸上升
吃飯是為了活著,活著是為了吃飯?
每晚拖著工作後的疲憊身軀回到家,賺錢是否只為了應付日常的開銷,僅此而已?
聽聞別人省錢省得小家子氣,許多人只是搖搖頭當笑話看。按大馬現在的狀況看來,我們情況似乎還不至於過那樣的生活。
在百物高漲的時代,我們還是得居安思危,看見其他人千奇百怪的省錢法,想像一下,我們以後會變成怎樣?
為了省錢,我們會變成……
今天只花20令吉,一家四口就在咖啡店吃早餐吃得飽飽的。
閉上眼睛想像一下,如果牛奶、糖、美祿、麵包、麵條繼續起價,城內會不會再也找不到一碗3令吉的清湯麵?明年一家四口是否會往在外用餐?
大環境使然,為了達到節省目標,生活已經悄然起革命……
單身“省”族
為了找一張長期飯票,有的女人選擇了婚姻,有的男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那張飯票,選擇單身。
陳老漢3個兒子不娶妻,女兒要嫁出去。某種程度上,反映現實社會的型態。
從單身世界,決定晉身兩人世界。除了情人節、七夕節、相識紀念日、戀愛週年紀念、生日等等事無大小節日,適時得討好雙方家人。
除了年少時不顧一切純純的戀愛,是否有足夠的金錢和精神去經營,成為許多人決定戀愛與否的關鍵。
算一算,還是一個人的日子花費較少。
找同居密友
沒有足夠定力抗拒愛情的魔力,還是有辦法讓兩人花費減少成一人的花費。
為了分擔生活開銷、車貸和房貸負擔,間接鼓吹婚前同居風氣,特別是離鄉背井求學或就業的年輕一代。
有的人甚至認為,一紙婚書不再可靠,結婚後萬一離婚,手續繁雜且贍養費又是一筆開銷。
再加上西方文化和電視電影影響,同居漸漸風行起來。
數據顯示,2006年國內華裔、印裔及其它非巫裔族群的婚姻註冊率急遽下降。註冊的非巫裔族群情侶,較2005年的5萬335對,減少52.6%至2萬3880對。
到底是單身人數增加或是同居風氣,或多或少有影響。
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?
情侶終於決定結婚,很快將面對養兒育女與否的關口。除了社會亂象和責任重大選擇不生育,更多夫妻是將賬目左算右算後,決定挪後或打消生育計劃。
打從娘胎開始至成人,基本的教育的費用大概是30萬令吉,加上起居飲食和教育費少說百萬令吉。
一想到每個月收入至少30%或一半花在孩子身上,無論是金錢或精神責任重大。折衷方案:只生一個或兩個孩子。
問題在華社尤其嚴重。1957年,華人人口佔總人口的37%。2005年,華人的人口比率下降至25%。
根據統計局的數據,華人人口以1.2%速度成長。該局估計到了2010年,華人人口增加至652萬,比例卻下降至24%。
若每5年就降低1%計算,2030年華人人口比率將少過20%;80年後將少過10%。
縮小生活圈子減應酬
一些人沒有命犯天煞孤星,卻選擇孤獨終老。除了工作上必須接觸的人事和家人,只有自己一個人的世界。
當然,出發點並不純粹為省錢,也不至於像香港隱蔽青年或Hikikomori的病態。
只是交情多,人情也多。一些人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邀約和破費,寧願縮小生活圈子。
減少不必要的應酬的確可以有效節省金錢,可是,像陳老漢幾乎與全村人般斷絕來往的人可能會逐漸上升。
移居外國賺外幣
許多人為了更優渥的薪酬,奔走他鄉工作,也有一些人為了家庭朋友等因素,放棄海外高薪回流大馬。
隨著國內百物高漲,可能進一步刺激國民往外發展,賺外幣。
目前共有30萬名大馬人在國外工作。這些大馬人是分別在新加坡、紐西蘭、澳洲、韓國、日本、中東、歐洲、美國和迪拜等國工作。
與大馬只有一水之隔,貨幣價值卻高一倍的新加坡便成了首選。
大學畢業生,在國內工作2000令吉,吃碗麵就要3令吉。在新加坡賺2000新元,吃碗麵只需2.50新元。扣除一個月的花費,在獅城賺新元用馬幣劃算得多。
求才若渴的新加坡要的不只是在當地工作的大馬人或永久居民,而是吸引他們入籍。
人才和勞力外流情況愈來愈嚴重,薪金水平追不上貨品價格乃是元兇之一。
消費緊縮
通貨膨脹是經濟好的象徵?
如果是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→消費能力大增→推高物品需求→物價上漲,上述說法並沒有錯誤詮釋。
可是,如果物價是因為供應鏈方面的調漲,人民又無法避開必定固定消費,唯有大幅削減不必要的開銷。嚴重的話,最終導致消費緊縮現象。
綜觀豪華房產面市即售罊、路上豪華房車增加的現象,百物高漲引發的消費緊縮,似乎只有低薪小市民感受得了。
又要多花錢?
全球物價只漲不跌,商家起價總有理由。
小市民,只知道同樣是1令吉,能買的東西卻越來越少。即使是同一杯茶,怎麼越喝約稀薄?同一碗麵,怎會不再吃得飽?
在保守的估計下,每個月家庭消費多出201令吉20仙,漲幅“只有”10.06%。可是,實際上增加的開銷,是否“僅此”而已?
上述家庭開銷比例是一般家庭的縮影,城市和鄉區開銷有異,影響程度不一。舉例來說,城內交通開銷就比鄉區龐大。
巴士是低薪小市民最普遍的上班代步工具,若說巴士費調漲100%,每個月就多花一倍的錢。那麼就得削減其他開銷或減少儲蓄。
根據第8大馬計劃,我國約25%的家庭月收入低於1000令吉,許多藍領工人每月帶回家的工資還不足1000令吉。在城市生活,1000令吉薪水已經捉襟見肘。對家庭開銷龐大的低薪族來說,隨便一個項目大漲,都會陷進入不敷出的窘境中。
這不只是日常生活受影響,長久下來儲蓄逐漸減少,生活壓力更加巨大。
所以說,麵粉再這樣漲價下去,即使三餐想要挨麵包,也可能連麵包也吃不起。
未來還會漲
物價從來只漲沒下,吸金海綿還是會繼續漲下去。
結語
百物漲漲漲,該怪誰?小市民怪商家,小商家怪供應商,小供應商怪廠家……
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出現力不從心現象。積極一些的想法,能省錢,因為我們還有不必要的開銷可以削減。
你的漲價後現代生活,是怎樣的一個光景?
每晚拖著工作後的疲憊身軀回到家,賺錢是否只為了應付日常的開銷,僅此而已?
聽聞別人省錢省得小家子氣,許多人只是搖搖頭當笑話看。按大馬現在的狀況看來,我們情況似乎還不至於過那樣的生活。
在百物高漲的時代,我們還是得居安思危,看見其他人千奇百怪的省錢法,想像一下,我們以後會變成怎樣?
為了省錢,我們會變成……
今天只花20令吉,一家四口就在咖啡店吃早餐吃得飽飽的。
閉上眼睛想像一下,如果牛奶、糖、美祿、麵包、麵條繼續起價,城內會不會再也找不到一碗3令吉的清湯麵?明年一家四口是否會往在外用餐?
大環境使然,為了達到節省目標,生活已經悄然起革命……
單身“省”族
為了找一張長期飯票,有的女人選擇了婚姻,有的男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那張飯票,選擇單身。
陳老漢3個兒子不娶妻,女兒要嫁出去。某種程度上,反映現實社會的型態。
從單身世界,決定晉身兩人世界。除了情人節、七夕節、相識紀念日、戀愛週年紀念、生日等等事無大小節日,適時得討好雙方家人。
除了年少時不顧一切純純的戀愛,是否有足夠的金錢和精神去經營,成為許多人決定戀愛與否的關鍵。
算一算,還是一個人的日子花費較少。
找同居密友
沒有足夠定力抗拒愛情的魔力,還是有辦法讓兩人花費減少成一人的花費。
為了分擔生活開銷、車貸和房貸負擔,間接鼓吹婚前同居風氣,特別是離鄉背井求學或就業的年輕一代。
有的人甚至認為,一紙婚書不再可靠,結婚後萬一離婚,手續繁雜且贍養費又是一筆開銷。
再加上西方文化和電視電影影響,同居漸漸風行起來。
數據顯示,2006年國內華裔、印裔及其它非巫裔族群的婚姻註冊率急遽下降。註冊的非巫裔族群情侶,較2005年的5萬335對,減少52.6%至2萬3880對。
到底是單身人數增加或是同居風氣,或多或少有影響。
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?
情侶終於決定結婚,很快將面對養兒育女與否的關口。除了社會亂象和責任重大選擇不生育,更多夫妻是將賬目左算右算後,決定挪後或打消生育計劃。
打從娘胎開始至成人,基本的教育的費用大概是30萬令吉,加上起居飲食和教育費少說百萬令吉。
一想到每個月收入至少30%或一半花在孩子身上,無論是金錢或精神責任重大。折衷方案:只生一個或兩個孩子。
問題在華社尤其嚴重。1957年,華人人口佔總人口的37%。2005年,華人的人口比率下降至25%。
根據統計局的數據,華人人口以1.2%速度成長。該局估計到了2010年,華人人口增加至652萬,比例卻下降至24%。
若每5年就降低1%計算,2030年華人人口比率將少過20%;80年後將少過10%。
縮小生活圈子減應酬
一些人沒有命犯天煞孤星,卻選擇孤獨終老。除了工作上必須接觸的人事和家人,只有自己一個人的世界。
當然,出發點並不純粹為省錢,也不至於像香港隱蔽青年或Hikikomori的病態。
只是交情多,人情也多。一些人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邀約和破費,寧願縮小生活圈子。
減少不必要的應酬的確可以有效節省金錢,可是,像陳老漢幾乎與全村人般斷絕來往的人可能會逐漸上升。
移居外國賺外幣
許多人為了更優渥的薪酬,奔走他鄉工作,也有一些人為了家庭朋友等因素,放棄海外高薪回流大馬。
隨著國內百物高漲,可能進一步刺激國民往外發展,賺外幣。
目前共有30萬名大馬人在國外工作。這些大馬人是分別在新加坡、紐西蘭、澳洲、韓國、日本、中東、歐洲、美國和迪拜等國工作。
與大馬只有一水之隔,貨幣價值卻高一倍的新加坡便成了首選。
大學畢業生,在國內工作2000令吉,吃碗麵就要3令吉。在新加坡賺2000新元,吃碗麵只需2.50新元。扣除一個月的花費,在獅城賺新元用馬幣劃算得多。
求才若渴的新加坡要的不只是在當地工作的大馬人或永久居民,而是吸引他們入籍。
人才和勞力外流情況愈來愈嚴重,薪金水平追不上貨品價格乃是元兇之一。
消費緊縮
通貨膨脹是經濟好的象徵?
如果是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→消費能力大增→推高物品需求→物價上漲,上述說法並沒有錯誤詮釋。
可是,如果物價是因為供應鏈方面的調漲,人民又無法避開必定固定消費,唯有大幅削減不必要的開銷。嚴重的話,最終導致消費緊縮現象。
綜觀豪華房產面市即售罊、路上豪華房車增加的現象,百物高漲引發的消費緊縮,似乎只有低薪小市民感受得了。
又要多花錢?
全球物價只漲不跌,商家起價總有理由。
小市民,只知道同樣是1令吉,能買的東西卻越來越少。即使是同一杯茶,怎麼越喝約稀薄?同一碗麵,怎會不再吃得飽?
在保守的估計下,每個月家庭消費多出201令吉20仙,漲幅“只有”10.06%。可是,實際上增加的開銷,是否“僅此”而已?
上述家庭開銷比例是一般家庭的縮影,城市和鄉區開銷有異,影響程度不一。舉例來說,城內交通開銷就比鄉區龐大。
巴士是低薪小市民最普遍的上班代步工具,若說巴士費調漲100%,每個月就多花一倍的錢。那麼就得削減其他開銷或減少儲蓄。
根據第8大馬計劃,我國約25%的家庭月收入低於1000令吉,許多藍領工人每月帶回家的工資還不足1000令吉。在城市生活,1000令吉薪水已經捉襟見肘。對家庭開銷龐大的低薪族來說,隨便一個項目大漲,都會陷進入不敷出的窘境中。
這不只是日常生活受影響,長久下來儲蓄逐漸減少,生活壓力更加巨大。
所以說,麵粉再這樣漲價下去,即使三餐想要挨麵包,也可能連麵包也吃不起。
未來還會漲
物價從來只漲沒下,吸金海綿還是會繼續漲下去。
結語
百物漲漲漲,該怪誰?小市民怪商家,小商家怪供應商,小供應商怪廠家……
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出現力不從心現象。積極一些的想法,能省錢,因為我們還有不必要的開銷可以削減。
你的漲價後現代生活,是怎樣的一個光景?